想想小时候,会摇晃着脑袋背诵的那篇课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现在才恍然惊觉,如沐春风、久旱逢甘霖的愉悦,的确能带给人新生的力量。
近日,北京市举办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助力文化消费”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谨慎、有序推动livehouse场馆演出活动、户外演出活动及音乐节演出活动,适度重启演出活动。
在“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司关于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并加强统筹调度,安排专人做好现场疏导,避免人员聚集。”
前不久,德拉才让和他的朋友们在正火艺术中心1号馆,为大家献上了新专辑《万河之源》首场专场音乐会。
《万河之源》是一张以藏语演唱的原创音乐专辑。浓郁的藏族根源加上世界音乐的风格,使整场演出拥有惊人的代入感和情绪渲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往往需要中西结合,是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成果。所以德拉在《万河之源》这张专辑中融入了许多中东,中亚,西非等地的乐器,使这场音乐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用藏语演唱的世界音乐会。
这个夏末秋初,细雨微凉的夜晚,梵木创艺区正火艺术中心1号馆,启动了一场连开4天的联合演出——“叁缺壹”,它就像沉闷生活中的敲门声,微弱却令人无限期待。
原野上的声音,是2019年1月由刘俊麟、吉尔赤沙和阿米甲甲三位音乐人独立策划发起的彝族民间艺术采集计划。他们赴往四川凉山州美姑县采集民歌、民间故事、器乐与乐器,通过二度创作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作,向听众表达采风过程以及作品来源与意义。
宝藏音乐计划《万河之源》、万众期待连开四场的叁缺壹、来自彝族民间原野上的声音一场场复工复产后的演出,不仅对广大歌迷来说意义重大,对梵木来说亦是。
疫情后,成都的演出市场正在恢复常态,“上座率50%”的通知不仅能吸引更多乐迷来到现场,也给了演出从业人员信心,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困难。
梵木音乐产业发展平台始终立足于音乐人才与作品孵化、国际音乐产业交流交易、音乐企业招引、以及音乐消费与音乐体验场景打造上。如今不仅汇聚了多元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了跨界音乐推广,在孵化本土音乐人的同时为四川省带来了每年近200场的丰富音乐展演。
目前,梵木已吸引了声音玩具、秘密行动、泰然阿修罗、扎西尼玛及四川音乐产业协会等优秀音乐人和行业组织的入驻,音乐人们将借助政府对园区的扶持政策和园区优势资源,进一步孵化、推广优秀音乐作品。
今年,梵木创艺区还将落地国家版权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与黑胶唱片机生产线,进一步为成都市国际音乐之都的快速发展助力,并通过平台的产业资源聚合效应,带动四川音乐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一本书,翻开了,便能阅读城市的面貌,阅读城市的历史,更能阅读艺术的美好。文创产业的发展让城市突破了同质化发展模式,丰富了人们生活,让人们更多的能走进这些有意思的文化生活,释放了城市的活力,为城市打造了更加亮眼的“名片”。
梵木创艺区,作为成都打造西部文创中心重点项目之一,西部“创意设计+音乐产业”双产业链园区,汇集了音乐、电影、动漫、设计等各种年轻文化元素,园区为文创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体系,促进了创意、音乐、科技、艺术、旅游、休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现已入驻文创类团队近50家,入驻音乐产业类企业30余家。
多元化商家企业的聚集,音乐产业的优质生态,工业设计的底蕴氛围,梵木创艺区旺盛的文化艺术生命力吸引了无数往来的人群。愿更多的同行伙伴加入,孵化和催生更多出色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创造无限可能。
下一篇:没有了